【往事回眸】《难忘的岁月》◎闫灵方、闫石屏

发布于 2020-08-11

       光阴茬冉,弹指一挥间。离开武都地区卫校(1970~1983)已三十年有余。尽管在那里生活工作只有短短的十三年时间,但那是我生命里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回忆起来,许多生活、工作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

      ▲ 武都地区卫校纪念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发出十周年(张志仁提供)

        我认为原北京通县卫校的教职员工和随迁家庭对武都地区人民的最大贡献就是为那里的人民留下了一所完整的中专卫校并部分地解决了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问题。突出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中专医护人员,和学校的一支教学骨干力量。

       初到武都,当地的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办学条件也相当的差,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广大教职员工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从培训赤脚医生开始到正式培养中专制的医士和护士,为武都地区各县,甚至外区县(如平凉、庆阳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医护人员。

       在教学中自编大纲和讲义,因地制宜进行教学,如外科教研组利用当地“犬”多的有利条件,开展动物实验,让同学们在犬的身上进行外科基本功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直观的教学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记忆,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地区、县医院密切联系以解决学生的见习和实习的问题。为了拓宽见习和实习基地还与水电医院(碧口水电医院)和省外医院(广元医院)建立广泛联系,以解决不断扩大生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 武都地区卫校的师生们在校门口欢送医疗队下乡(摄于20世纪70年代初,张志仁提供)

      为了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学校广大教职员工还以多种方式进行工作:如以大部队(全体教师)拉练的形式集中培训赤脚医生(如到马街、安化公社),还以小分队(2~3个教师)形式去武都边远地区(如武都的黄评、龙坝公社等)分散培养赤脚医生。利用春耕宣传的机会送医送药下乡,期间发生了一件感人肺腑的事情。苏仲勉老师到宕昌沙湾公社搞春耕宣传,遇到一位藏族新生儿刚出生就窒息的情况,闻讯赶到的苏老师不顾脏累,二话不说立即对新生儿进行口对口的呼吸,积极抢救,直到听见新生儿的啼哭,紧张的气氛才完全释然,使在场的家人和当地干部极为感动。

       学校还根据当时情况,审时度势组建武都地区卫生学校附属门诊部,利用学校的医疗技术力量为当地农民解决了缺医少药的问题,方圆数十里的老乡来这里就诊看病,深夜来看急诊的也不在少数。同时门诊部也为广大师生解决了进城看病远的问题,门诊部也成了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最近场所。在筹建门诊部过程中,白静宜老师功不可没,她以强大的无菌技术为支撑,保证了注射室和治疗室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突出。

       全体员工不遗余力,有目的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充实教师队伍,现在学校的教学骨干都是那时的姣姣者,如蒲军然(送当时的泸州医学院深造基础医学),张志仁(送当时的湖南医科大学深造临床医学)等就是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

     ▲ 武都地区卫校托儿所的阿姨和孩子们(张志仁提供)

      许多老师还利用他们与北京各大医院的关系,为这些留校生深造、提高临床水平创造了进修机会。

      峥嵘岁月,往事如烟,那段艰苦的岁月在我们的心中并没有留下遗憾,让我们感到最大的宽慰就是为养育我们十三年的武都地区老百姓留下的武都地区卫生学校(现陇南市卫生学校)仍然巍立。

     让我们遥视陇南市卫生学校,薪火相传,日新月异,越办越好!

      ——2014年新春于北京

★★★★★★★★

      【闫灵方夫妇简介】闫灵芳,男,1941年3月生,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1970年任北京市朝阳医院外科住院医师、门诊负责人;1970年~1983年,先后在甘肃省武都地区干校、卫校任医师、外科教师、学校附属门诊部负责人;1983年调回北京,任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学校外科教师;1984年~2001年先后担任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学校临床负责人、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2001年4月退休,安度晚年。其妻闫石屏,1940年10月生,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1965年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学习;1966年~1969年北京通县卫校临床课教师;1970年~1982年担任武都地区卫校临床课教师;1983年调回北京,在东城卫校担任临床课教师,后调国家农业部离退休干部局担任保健医生,同时兼任北京市东城区东大桥活动站副站长(正处级)。2000年10月退休。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