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促”行动 政协进行时】区政协副主席任亚民带领考察组赴武夷山市考察学习

发布于 2023-07-19

       5月22日至23日,武都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任亚民带领考察组赴武夷山市考察文旅康养和乡村旅游工作。武夷山市政协副主席吴雄斌、市政协经济委主任张秀福、办公室干部杨远丽、五夫镇党委副书记金仁才陪同考察。

       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习近平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思想内涵,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精神,学习武夷山市文旅康养和乡村旅游方面先进经验,考察组专程考察了武夷山市五夫镇。

       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距城区 60 公里,是远近驰名的“朱子故里”,历史文化名镇,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称,名人学者云集,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生活近50年,创立朱子理学,成就五夫“理学之邦”的美誉。五夫镇现有朱子故居紫阳楼、兴贤古街、兴贤书院、朱子社仓、连氏节孝坊等30多处古文化景观,旅游资源丰富。

 

 

 

       朱子雕像文化广场位于五夫镇西贯文公山下,朱子雕像高 23.66米(71尺),象征朱子人生71年历程;雕像基座14米,象征朱子14岁踏上五夫的土地;9级台阶象征他为官9年;圆盘直径50米,象征他在五夫生活50载。基座上堆放的是朱子生平600 余卷 2000万余字各类著作25部,称“文山道海”。雕像背后有状元井,状元井后方《朱熹赋》,记载朱子生平与对朱子的颂扬。

 

 

 

       紫阳楼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五一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熹在此居住近50年,《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宏大篇章于此诞生。据说,朱熹最为脍炙人口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在这里创作。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朱子优秀传统文化,在紫阳楼原址上进行重建,建设成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研学地,于 2021年投入使用,年平均接待游客超过35万人次,成为武夷山研学游新的打卡地,有效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细雨如丝,薄雾如烟。雨中考察组参观了兴贤古街。古街全长1000余米,贯穿五夫镇五一村、兴贤村、五夫村。兴贤古街是五夫镇历史遗迹最为集中的景点之一,始创于中晚唐,兴盛于宋代,全街自南向北,古时由七贤、双溪、紫阳、朱至、儒林、中和、籍溪七坊组成。从玉虹桥下的籍溪泓引一脉清流,沿古街的建置走向呈不规则的“之”字型向下街流淌延伸,小渠清澈见底,从各户门前流过,可用于日常淘米或洗菜等生活所需,还可作防火之用。古街上半部街道,主要是乡贤、绅士、学者、官宦世家的宅第,故建有书院、家祠、牌坊杂在其间。沿街上林立着许多古迹,有“兴贤书院”“刘氏家祠”“五夫社仓”“朱子巷”“五贤井”等。

       细雨湿流光,道德继世长。八百年来,颇具影响力的朱子文化,在当今依然大放异彩。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引用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道出了清新、欣悦、蓬勃的无限生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展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