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塘,武都人把她称做后山区,时光的年轮已经到了七十年代,但她依然是那样的僻静——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文化落后。
七十年代初,遵照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的号召和 “六·二六指示”,从北京、上海等高校毕业的许多大学生以及从全国各大医疗机构抽调的医务工作者们,纷纷奔赴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在这种大背景下,有不少支边人员先后来到我们后山区,他们在那里教书育人,救死扶伤,加快了山区教育发展的步伐,缓解了山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并且把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山区。他们用大爱和智慧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山区人民。
那年春季,组织上为我在读的武都二中(现洛塘中学)先后派来了好几位全国知名高校毕业生,其中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颜铁城老师。
他当时才20岁出头,比我们有的学生大不了几岁。他中等身材,双眸炯炯有神,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别样的气息,这种气息深深地吸引着我们。颜老师的到来,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山外的窗户,视野突然被拓宽了,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颜老师火一般的热情温暖着每一位同学的心房,他的笑容像和熙的春风,抚慰着我们这群渴望知识的山里娃娃。无数颗心被他牵引着,心悦诚服地接受着他的教诲。
颜老师对同学们,从来不论家庭出身,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他在给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我们如何做人,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友爱、团结和诚实守信。他做事雷厉风行,处事是非分明,待人和蔼可亲,加之他朴素的外表,很快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关系融洽,班级的凝聚力剧增。
能有机会做颜老师的学生,接受他的教诲,受到他的熏陶,是我们今生的一大幸事,使我们受益终生。时间虽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但那曾经的一幕幕,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颜老师到学校后给我们带数学课,从此古板的教学方式再也没有在我们的课堂上出现过,取而代之的是活跃的课堂气氛。伴随着老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感到学习数学无比轻松,从而激发了全班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当时,学校曾涌现出不少 “数学狂”。颜老师还写着一手漂亮的板书,特别是他那口头讲解和板书同步完成的技能,让我们在心里暗暗叫绝。
颜老师多才多艺。他来校不久,就把学校的一些文艺积极分子组织起来,组成宣传队,教唱歌曲,排练节目。当时我们排演的都是革命歌曲,如《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咱们新疆好地方》等。大部分节目都由颜老师编导,他亲自刻写蜡版,印制曲谱,编写演出剧本。
有一段时间,全国倡导大唱六首革命歌曲,老师就给我们反复教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翻身道情》等,并在学校操场上组织歌咏比赛。每天下午,校园里四处回响着嘹亮的歌声,原本因文化生活较为单调而沉寂的校园,突然间活跃起来,学校上下群情激昂。
颜老师还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为我们排练小话剧《一块银圆的故事》、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片段等。乐队是由一位省城来洛塘公社锻炼的干部、洛塘小学的几位老师以及我们一部分学生组成的,我有幸也成为乐队成员。乐器很简单,只有省城来的那位同志有一把小提琴,其余就是二胡和笛子。没有道具,老师们积极想办法,自己动手制作,有的就地取材,直接用现成的劳动工具代替。布景和灯光就没有办法了,只好因陋就简,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演出热情。
我们后山区农村的孩子从来就没看过演节目,更没有亲自跳舞唱歌的机会,一点音乐和舞蹈基础都没有,胳膊和腿脚都比较僵硬,但颜老师非常耐心地给我们纠正动作,讲解剧情和乐曲的含义,教我们如何跟节拍,如何把情感投入到演出当中,使我们的节奏感与合作能力很快得到提高。那时没有音乐带伴奏,颜老师是边唱边教动作,被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从来没有埋怨过任何一个同学,总是乐此不疲,热情而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同学。
记得,现代舞剧《白毛女》片段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已经基本成熟,马上要正式演出了!消息不胫而走,当地群众翘首期盼。
演出那天晚上,学校周边几十里以外的社员也赶来看节目,他们翻山越岭,早早就来到学校,武都二中的操场上人山人海。我们这些参加演出的学生个个激情满怀,兴奋得不得了。
夜幕渐渐降临,公社电站给我们送来了电,高瓦数的大白炽灯泡把操场连同校园后面的山坡都照得透亮。喇叭里响起高亢的革命歌曲,学生们拿着凳子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操场。等待的过程,班与班之间开始了歌曲比赛,个个狂吼着,都不示弱。大家精神振奋,目光急切地望着舞台,盼望着演出快点开始。
八点整,用粗布制成的幕布徐徐拉开,台下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随着报幕员甜润的声音的落下,乐队的音乐渐渐响起,演员们按照剧情依次上场。台上的演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当中,台下观众情绪激动。当《北风吹》《扎红头绳》的旋律响起时,台下的观众也跟着唱起来,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把整个演出推向了高潮。
演出结束了,但台下的掌声却经久不息。观众们的热情依然很高,很多人舍不得马上离去,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在一起热议着、回味着。
有个花白胡子的老爷爷含着热泪,拉着校长王俊良的手,激动地说:“我活这么大年纪,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光景,真的是太好了!”
洛姚公路的总指挥疾步走到颜老师跟前,说:“在大山深处能排演出这样高水平的节目,真的是不可思议,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带领宣传队去我们工地慰问筑路工人们。”
看到山区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对精神食粮的急需,颜老师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从那以后,不论是春夏秋冬,不管是天晴下雨,总能看到颜老师带领学校宣传队在田间地头、在洛姚公路施工现场为群众演出的身影。
当初,我们这些不知音乐、舞蹈为何物的山里娃,因为有了与颜铁城老师的这段奇缘,后来很多人都成了文艺爱好者,无论从事哪行哪业,终身以音乐艺术为伴,生活的品味大大提高。
回复高考后,颜老师考取研究生离开了武都,我们与老师虽然从此相距千里,但那种浓浓的师生情谊却从来也没有被时间和距离冲淡过。如今,我们已过耳顺之年,能陪颜老师在他曾经工作过的这座现今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山水小城走走,是我们每一位他曾经的学生的心愿!
2018年5月 于兰州
【网络配图】
▲第二排右起第一人为颜铁城老师;第三排右起第一人为洛塘中学校长王俊良,第四人是作者。
▼▼ 作者简介 ▼▼
王安平,生于1954年6月,武都裕河人。1978年8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先后在兰州大学化学系、管理科学系、校长办公室工作。曾任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系副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任甘肃中医学院副院长,2014年退休。在化学类和高教管理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各类报纸、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余篇。2016年3月被聘为兰州大学档案馆研究员。系武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来源:武都历史文化研究会